2021年6月29日在线配资炒股,中央政府为29名杰出人物颁发了“七一勋章”,其中一位获得者是瞿秋白的女儿,瞿独伊。
然而,2021年11月26日,瞿独伊因病在北京去世,享年整整100岁。
她的一生深受父亲瞿秋白的影响,始终爱党爱国,孜孜不倦地为祖国的新闻事业献出了自己的一切。
在一次采访中,瞿独伊曾动情地回忆起:1949年10月1日,这是她永远难忘的一天。
究竟那一天发生了什么,使得她终生铭记呢?
展开剩余88%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3周年之际,让我们一起追溯瞿独伊波澜壮阔的一生,感受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,见证上一代革命者的英勇风采。
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,整个中华大地都沉浸在欢庆的氛围中。
当天大约下午三点,毛泽东主席登上天安门城楼,凝视着迎风飘扬的五星红旗,红旗在浩瀚的天空中显得格外耀眼。
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,瞿独伊接到了一个重要的任务。
当时,她正在为苏联文化友好团的团长担任翻译,但接到任务后,她毫不迟疑地赶往天安门广场。
作为俄语播音员,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讲话结束后,瞿独伊也在天安门城楼上,用俄语将这一历史性时刻翻译给全世界听。
当整个仪式结束时,那个简单而又深刻的俄语句子:“中华人民共和国今天成立了”,依然在她的脑海中回荡,久久无法平息。
那一刻,瞿独伊的心情既激动又复杂——她为祖国感到无比骄傲,但内心深处却涌动着深深的孤独与失落,因为她知道,她一生的灯塔——父亲瞿秋白,已经永远离开了她。
“秋之白华”是母亲杨之华和父亲瞿秋白彼此间最浪漫的称呼,也是瞿独伊永远怀念的家园。
然而,鲜为人知的是,虽然她姓“瞿”,但她并非瞿秋白的亲生女儿,她的生父另有其人。
母亲杨之华,曾是一个旧家族的小姐,但她思想独立,崇尚民主,被认为是那个时代的“新女性”。
1919年,杨之华嫁给了沈剑龙,沈剑龙是浙江一位民主人士沈玄庐的儿子,两人门当户对,婚后的生活也曾幸福美满。
然而,当他们来到上海后,沈剑龙渐渐被繁华的都市生活所迷惑,沉溺于酒色,忽视了家庭责任,甚至在私生活上做出了让杨之华无法忍受的事情。
面对这种困境,杨之华并未选择忍耐,而是决定走向自我救赎的道路。
她没有指望能改变沈剑龙,而是果断做出了离婚的决定。
1923年,杨之华进入上海大学社会学系,并在那里认识了瞿秋白,二人思想上产生了深刻的共鸣。
瞿秋白深受杨之华的才情和思想吸引,两人关系也越来越亲密。
然而,当杨之华准备放下过去,走向新的人生时,她因为自己曾经的婚姻经历而感到犹豫,甚至一度选择逃回了故乡。
瞿秋白了解了杨之华的内心挣扎,给予了她无尽的理解和支持。
在瞿秋白看来,沈剑龙背叛妻子,已不配再做丈夫,而他也有追求杨之华的权利。
不久后,瞿秋白决定前往萧山找杨之华,最终他邀请沈剑龙一起进行了“谈判”。这场谈判的结果,成了历史的注脚——杨之华与沈剑龙的离婚,瞿秋白与杨之华的结婚,新闻在《民国日报》上刊登。
1924年11月7日,杨之华与瞿秋白在上海举行了婚礼。
婚后,瞿独伊跟随母亲一起生活。面对一个瘦高的、戴眼镜、沉默寡言的男人,年幼的她心生疑惑。
瞿秋白理解小瞿独伊的困惑,他没有因继女的身份而疏远她,相反,他用心对待她,尽力填补她心中的空缺。
瞿秋白不仅在工作空闲时给她讲革命故事,陪她玩风筝,送她零食,还经常耐心地夸奖她。渐渐地,瞿独伊打开心扉,和这个“好爸爸”亲近起来。
尽管当时年纪小,许多与瞿秋白的点滴互动她已经记不清了,但那个“好爸爸”的名字,早已深深印刻在她的内心。
然而,这样一个幸福的家庭,却因为时局的变动而破碎。
在党内关于革命前景的巨大分歧中,瞿秋白被选派前往莫斯科,为中国共产党举行“六大”会议筹备工作。
1930年7月,瞿秋白与杨之华因工作原因被召回国,而由于国内政治局势的复杂性和时局的危急,瞿独伊被送进了一家孤儿院,直到年底才被接出,转学到莫斯科郊外的一所学校。
然而,命运的捉弄并没有停歇。1935年秋,瞿独伊在旅行中看到了一则令她心碎的消息——父亲瞿秋白英勇牺牲的消息,这让她几乎晕厥过去。
唯一让她稍感安慰的是,她在回到家中时,母亲杨之华也刚好从国内回到莫斯科,母女久别重逢,抱头痛哭。
然而,正当母女两人想要重新开始生活时,命运再一次降临。杨之华因身份问题遭到撤职,她的健康问题也在监禁期间急剧恶化。
生活变得异常艰难,母女两人忍受了两年多的困苦,直到杨之华恢复了职位。
1941年6月,国内局势危急,瞿独伊和母亲又一次回国,却在途中被新疆军阀盛世才拘捕,关进了监狱,和许多党的同志一起,忍受了数年的酷刑和审讯。
在这段黑暗岁月中,瞿独伊和母亲从未放弃信仰,坚信最终真理必定会战胜一切。
终于,在重庆谈判时,蒋介石在毛主席、周总理的压力下同意释放被囚禁在新疆的共产党员。瞿独伊和母亲历经长途跋涉,终于回到党组织的怀抱。
回到延安后,毛主席热情接待了她们,并解释了瞿秋白英勇牺牲的详细经过。
1949年,瞿独伊和丈夫李何被分配到新华社工作,后又前往莫斯科创办新华社分社,经历了艰难的岁月,但他们始终没有抱怨,始终坚守信念。
在莫斯科的七年里,瞿独伊和丈夫独立承担起多重角色,节俭而勤奋,他们成为了大家口中的“八大员”。
回国后,瞿独伊继续投身新闻事业,直到1978年,回到新华社,担任国际部俄文组的编辑和翻译,直到退休。
百岁老人的一生,是对祖国无限忠诚的见证。瞿独伊见证了祖国的伟大复兴,她从未懈怠过。
作为烈士瞿秋白的女儿,瞿独伊无愧于父母,也无愧于国家。她的付出得到了“七一勋章”的荣耀,这也是对她一生奉献的肯定。
发布于:天津市富华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